這部紀錄片加強了自己對香港教育制度的反思...
只求分數 一張張的證書
要求每一個人都可以符合資本家使用
人 變成一個會賺錢的機器
它們不懂得思考 只是不斷做到上頭的指令
工作令人痳木了  我們是一個人 不是機器
人 應該追求一個什麼的人生了...
為家人 朋友 老闆 別人而活?
還是自己了?
人 一投入工作後 便想放假
放假時 卻想著之後回到崗位上 應該如何工作
人 一生如此拼搏為什麼了?
名利? 地位? 還是其他了...

我 想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了...
如何 一片空白...

***          ***           ***
黃家正:人生不止音樂 《音樂人生》「神童」不甘被定型

(明報)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05:10

【明報專訊】小小年紀被冠上「音樂神童」,黃家正今年20歲,年少的成長經歷被拍成紀錄片《音樂人生》,票房報捷成為影壇奇葩,然而,這名大男孩不甘被外界定型,他反比賽、反教育制度、反神童論……企圖把頭上的神童光環擲成碎片。

「不是神童 只幸遇好老師」

完成中六課程後,黃家正為「思考人生」放棄高考,隻身到美國    學音樂。讀了一年,他卻又為了「思考人生」停學回港一年,最近將參加宗教團體的音樂表演及座談會。「很多人以為看了紀錄片便會很了解我,但人生不止有音樂。」大銀幕以外的大男孩,腦袋究竟想著什麼?

把卡片遞到黃家正手中後,他即煞有介事地自我介紹︰「我不是什麼愛心大使或是哲理學家……我只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,不是什麼神童或是好過其他人,只是有幸認識到好好的老師……」下刪數百字,似乎擔心被曲解而急於澄清什麼似的。

批港教育制度理念不明確

家正完成中六課程後,受不了香港教育制度,2008年毅然到美國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修讀音樂。最近他讀畢《港孩》一書更有深刻感受,「香港教育制度令人喘不過氣,理念又不明確,若我用24小時來練琴,但我不知彈來幹嗎或者不知彈什麼的話,那麼我怎會彈得好?整個考試制度模式化,只追求標準答案」。他認為教改也是一樣,理念沒改,只追求標準答案,令他更想嘗試尋找出路。

曾有影評人形容這黃家正是日劇《交響情人夢》主角「千秋」的真實版,受訪時他以一身休閒服打扮,跟街上的男孩沒兩樣,但皮膚紅腫非常明顯,仿似被曬傷。他說︰「可能之前太晚休息,皮膚敏感,但應該沒有大礙的。」其手背則被抓得傷痕纍纍,游走於黑白鍵的一對玉手不見了。

最近他獲一位叔叔邀請,將於本月7 日參加佛教團體居士林籌備的「音樂觀人生」活動,擔任表演及座談嘉賓。該活動於當晚7時半在西灣河文娛中心舉辦,他說本身沒有宗教信仰,趁在新學年開始前,參加不同活動體驗生活。

不想當典型美國學生 回港休假

到美國大學生活,到底是不是他心中的出路?「當地校園生活,令我更覺得自己不能成為典型的美國學生,他們好有自信、經常在課堂爭相發問,而且好爛玩。365日每晚都通宵派對。他們稱星期四為『Thirsty Thursday』,因星期一、二、三都沒有派對,星期五將近,就開狂歡派對。」黃家正表示沒有興趣參加,但難得認識到投契的老師Emile Naoumoff,大家對音樂有共同價值觀,讓他感到十分幸運。

一年的美國學習生活飛快過去,去年約8月,他卻又選擇回港休假一年,他說︰「是不是完成學業就代表學懂音樂?我不會讓音樂控制人生,所以說服了父親讓我回港一年,體驗生活,好好準備好自己才回校學習。」

歡迎開放談話 拒被硬塞書本

自從紀錄片《音樂人生》播出後,他坦言認識多了朋友,也多了批評他的人,這一年休假生活讓他看到更多人生百態,「我收到許多電影觀眾的鼓勵,亦有人二話不說送了一本書給我,叫我好好去看,那本書,名叫《謙卑》。」黃家正當場拒絕收下這本書,他續說︰「有人說我高傲、自大,如果以一個開放的態度跟我談的話我是歡迎的,溝通並不是硬塞一本書給我然後叫我讀一讀,實在太可笑!」

他認為,本港教育制度難以令年輕人放膽追求音樂,為了接觸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,互相勉勵,他於8月2日及3日會在石硤尾賽馬會    創意藝術中心舉行音樂會,並會參加愛信望慈善基金會的座談會,到中學跟年輕人分享環保信息,繼續發掘音樂以外的人生。

明報記者 彭碧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man11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